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核心知识十条》(以下简称《十条》)。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早发、高发态势,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近视可防可控不可逆,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6岁儿童的近视率为14.3%,小学生近视率为35.6%,初中生近视率为71.1%,高中生近视率为80.5%。
兰州爱尔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斜视与小儿眼科及视光科主任范真介绍,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早发、高发态势尚未根本转变,特别是不少家长对儿童眼保健及视力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科学养育知识和健康护养技能不足,定期接受视力检查的意识不强,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明显不够。
进一步加大向社会和儿童家长普及儿童眼保健科学知识的力度,提高视力不良防控意识,形成从小培养儿童科学用眼的良好社会氛围。”范真院长解释道。
预防近视从小从早做起。范真院长表示,儿童眼球和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新生儿的眼球较小、眼轴较短,此时双眼处于远视状态,这是生理性远视,被称为“远视储备量”。
随着儿童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远视储备量不足指裸眼视力正常,散瞳验光后屈光状态虽未达到近视标准但远视度数低于相应年龄段生理值范围。远视储备量不足容易发展为近视。儿童在1-3岁幼儿期、4-6岁学龄前期、7岁之后学龄期应当定期接受屈光筛查,监测远视储备量。
每天日间户外活动不少于两小时。户外活动接触阳光,能增加眼内多巴胺等活性物质释放,促进眼球正常发育并抑制眼轴变长,是有效、经济的防控近视方法。儿童青少年应坚持每天日间户外活动不少于两小时,或者每周累计达到14小时。户外活动要避开午后高温强晒时段。即使阴天,户外活动也对近视有防护效果。
范真院长表示,“户外”两字非常重要,如果把活动都放在室内,只能达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起不到防护近视的作用。落实户外活动有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战场,现在学校的强制性户外活动已比较普遍,但是当学生回家后,有的家长无法保障孩子的户外活动。“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宣教,让家长们也行动起来,给孩子多一些户外活动,这也是为呵护孩子未来的光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诱导近视形成的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读写做到“三个一”,即“一尺一拳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距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不可平躺、侧躺或趴在床上看书;不可边走边看书,或者在移动的车厢内看书。还要坚持“20-20-20”原则,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应向20英尺(约6米)外远眺20秒以上。此外,还要保持光线适度,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进行照明,同时避免阳光直射;晚上除开启台灯照明外,室内还应使用适当的背景光源。
范真院长表示,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视屏类产品,易消耗儿童远视储备量,是儿童青少年近视早发、高发的重要原因。0-3岁婴幼儿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幼儿尽量避免其接触和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单次时长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时长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屏幕学习时,屏幕中心位置应在眼睛视线下方10厘米左右,距离为电子屏幕对角线长度的4-6倍,观看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范真院长温馨提示,一旦孩子确诊近视,应及时科学干预。对于戴镜视力正常者,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每3-6个月、初高中学生每6-12个月进行复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更换眼镜。此外,耳穴疗法等中医适宜技术经循证医学证实可控制近视进展,学生及家长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范应用。

- 没有相关新闻!
①医疗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医疗在线”或“来源:http://www.120ey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