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近视大国,数据显示,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超6亿。随着人们对工作、生活品质的追求,选择通过手术告别眼镜的人越来越多。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社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爱尔眼科研究所5月23日联合发布的《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显示,2020年近视手术量同比2018年增长近75%,呈现飞速增长。
与此同时,近视手术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从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到早期的准分子激光(PRK),再到现在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全飞秒(SMILE)、晶体植入术(ICL),已历时80余年。那么,如此丰富的近视手术术式,一定是越新越好吗?又该如何选择?
近视手术人群的手术方式与度数分析
不同的近视手术怎么选?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术
据《白皮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被选择较多的术式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使用人数超半数;其次为全飞秒手术,占比近32%;第三位是ICL手术,占比近11%的。在近视度数与手术方式关系上,目前低中度近视患者以LASIK手术和全飞秒为主;85%的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更倾向于ICL手术。
“常见的近视手术可分为角膜激光术和晶体植入术两大类。” 爱尔眼科甘肃省区副总院长、兰州爱尔眼科医院业务院长姚慧介绍,“角膜激光术通过激光切削角膜,改变角膜的屈光力,以矫正屈光不正问题,主要针对角膜条件好、近视度数相对较低的人群;晶体植入术则通过微创切口,在人体眼球内植入一种柔软、安全的人工晶体,通过这种特殊的‘隐形眼镜’,达到视力矫正的结果,更多针对高度、超高度近视人群。”
今年30岁的小吴和小刘是已经结婚7年的夫妻,虽然正处在7年之痒的时间,但却是拥有一儿一女的恩爱夫妻,不仅随时秀恩爱,连“摘镜”的梦想都想一起实现。在兰州爱尔眼科,夫妻两人先后接受了一系列眼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夫妻两人在兰州爱尔王有江专家的推荐下选择了全飞秒手术。夫妻两人在同一天接受了手术,术后第二天小吴和小刘到医院复查,检查结果小吴双眼视力1.2,而小刘1.0看东西还有点模糊,在王有江医生耐心的讲解和护士的指导下,一周后双眼视力完全稳定,达到了1.5,完全达到了手术预期。
近视手术的适用范围和术后优势都各有区别,只有更适合的手术方式。”姚慧院长强调,个人如何选择,需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并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
综合各术式的术后视力均值
大数据解读手术稳定性:术后1年裸眼远视力均值超1.1
近视手术的安全性、稳定性是大众关注的焦点。通过《白皮书》对综合各术式的术后视力均值分析可以看到,患者术前平均裸眼视力为0.08左右,术后1周接近1.1,术后1年则超过1.1。其中,ICL术后1年平均视力1.05,LASIK、全飞秒术后1年平均视力均为1.12,各术式患者的术后屈光度均渐趋稳定。
“从大数据上来看,近视手术其实是特别安全的。”姚慧院长谈到,近视手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预测性都是比较好的。
同时,姚慧院长提醒,良好的术后疗效与个性化的手术定制、严格的手术质量控制是分不开的。据悉,爱尔借助全球连锁优势,拥有全球屈光矫正病历数据库,借助大数据为每一位近视患者提供“全流程、定制化”服务。不仅如此,爱尔提供“全国免费异地复查与眼健康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和方便的术后服务,加强患者的眼健康。
“量眼定制”个性化近视手术越来越受大众追捧
“量眼定制”个性化是趋势,实现更优术后质量
不仅看得清,更要看的好,更好的视觉质量已经成为患者们的共同追求。《白皮书》显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2020年较2018年此类手术量增长53%。
“个性化近视手术是未来发展趋势。” 姚慧院长解释说,个性化近视手术通过高科技手段在术前检查环节获取患者眼部个性化数据,并通过系统设计角膜形态切削的个性化模型,在术中引导激光根据模型对不同患者的角膜进行个性化切削,从而有效减少个体差异,提高视觉质量及夜间视力,获得更优质的术后视觉质量。
未来,爱尔眼科将“以定制为趋势”,基于个性化的医治基础上,加入大数据的支撑,结合人工智能和医生的丰富经验,让全程定制更上一个台阶,真正实现屈光矫正不仅仅是解决患者当下的视力问题,更是为了满足患者对术后生活的追求,重获清晰“视”界。
- 没有相关新闻!
①医疗在线上发布的所在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医疗在线”或“来源:http://www.120ey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